logo

催婚是爱还是绑架?

“催婚”意味着一方的父母或亲属,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,敦促结婚。此类情况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有着不同过程的发生,但总 […]

正文内容


“催婚”意味着一方的父母或亲属,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,敦促结婚。此类情况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有着不同过程的发生,但总而言之,“催婚”都是十分普遍的。

“催婚”有它的现实依据,也有它的道德标准。归根结底,相信“爱”是这个话题的核心。传统中国家庭教育把“孝”字放在优先位置,所以父母们多少会希望自己的孩子们早日结婚,亦即催婚行为的初心。对他们而言,“爱”就是要求自己的子女孝顺,让他们在恰当的时间结婚,但这种“爱”有时也会被过分心态掩盖,从而导致某些催婚活动下带有“绑架”之嫌。

然而,“催婚”究竟是“爱”,还是“绑架”?这个问题,除了从道德准则上来说,仍有许多方面可论。首先,催婚行为主要涉及到两个主体:父母或亲属,以及孩子们自己。从父母或亲属的角度考虑,他们想要让孩子们在恰当的时间结婚,以及让孩子们遵守传统的道德准则,这是出于一种“爱”,这种“爱”有它的理性,也有它的社会道德属性。但是,在某些情况下,父母或亲属会以有组织而又刻板的方式,“强迫”孩子们与他们期望的人结婚,这时就有可能造成“绑架”的嫌疑了。

至于孩子们自己,他们也可以选择抵抗“催婚”,但更有可能是,他们会默默地接受,因为他们受到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巨大影响,认为家庭的和谐,比任何其他的一切都重要。但是,无论是抵抗还是接受,他们都需要做出某些艰难的选择,而这也可能让他们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,也就是“绑架”的范畴里。

总的来说,“催婚”既可以是“爱”,也可以是“绑架”。它可能是一种优良的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,也可能是一种过度尊重父母意志,甚至忽视孩子自身可能性的不负责任行为。无论是“爱”还是“绑架”,最终都取决于双方意见的协调,但决不能强迫孩子们与他们所期望的人结婚。

欢迎点赞关注转发。

抒怀驿站 微信公众号

抒怀驿站,从音乐中融入,从烦恼中走出。重拾美好,荡涤灵魂,找到最释然的自己。

本文出自抒怀驿站,转载请注明出处及链接。

本文永久链接: https://webyoung.cn/?p=192